由中冶南方承建的印度克罗美尼不锈钢项目,创下两项全球之最。
作为全国建筑业重镇,武汉建筑业产值连续3年跨过万亿元大关,并在今年上半年登上全国第二的高位。
在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中建三局、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在汉央企早年便响应国家号召,站在“设计之都”武汉的肩膀上,精心布局海外。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凭借过硬“内功”和广阔视野,它们在全球多地留下“建筑汉军”的足迹。
中建三局:
树起巴基斯坦基建“标杆”
平均每天修路724米,392公里的6车道高速公路不到3年提前完工;单日沥青混凝土施工超2.5万立方米,打破公司建造纪录……在中东、东南亚的多项目收获成功后,中建三局又在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苏库尔至木尔坦段)上屡创“工程奇迹”。
闪耀的成绩背后,这条“中巴友谊之路”的建设却是困难重重。除了气温高、雨季长导致的工期紧张外,工程沿线土质松软,施工要求骤然提高,让工程备受关注。
压力当前,3万余名中巴员工迎难而上,项目团队首次把弯沉检测列为必检内容,路面每个结构层、每条车道、每隔20米进行一次检测,平整度质量标准控制执行比国内还高。沥青路面则率先采用SBS改性沥青技术,抗车辙、抗高温、抗老化性能比普通沥青大幅提高。
同时,沿线铺设的光缆,将新设的电子收费系统、监控系统、事件检测系统等接入控制中心,并实现远程智能化控制,开启巴基斯坦高速公路现代化、信息化元年。
“2020年项目正式交付巴方时,该国公路局官员对我们的项目团队连连竖起大拇指。”中建三局二公司海外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薛原介绍,此工程不仅畅通了巴基斯坦南北交通大动脉,将两地车程从11小时压缩至4小时内,还成为该国迄今施工标准最高的公路项目,为后来者树起“中建标杆”。
中国一冶:
借智全球“打工人”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在鄂央企之一,自2016年起,中国一冶每年在国内高校招聘外籍留学生,集聚起一批全球“打工人”,为海外项目接上地气。
“是一冶给了我为家乡绿色发展作贡献的机会。”10月26日,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丁氏秋荷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丁氏秋荷,在2019年3月入职后,便迅速加入该公司同年启动的越南河内垃圾发电项目,负责与当地各主管部门对接。在她的努力下,中方项目人员签证办理流程大幅提升,大量翻译、认证费用节省下来,她本人也获评2020年公司优秀外籍员工。
“以前,河内的生活垃圾大部分都依靠填埋,容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丁氏秋荷介绍,项目投用后,每日可为河内处理约60%的生活垃圾,且能支撑24万户居民的用电量,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在她身后,中国一冶海外单位的外籍员工占比已达10%。着眼外籍员工语言、协调上的优势,该公司建立起培养机制,比照中方员工,为其打造薪资、晋升管理通道。
“经过多年培养,目前已经有数名留学生进入项目部、境外分公司的核心管理岗位,成为公司境外一线管理中坚力量。”中国一冶国际工程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海说。
中冶南方:
向海外输出中国标准
今年以来,中冶南方海外市场捷报频传——由其设计、建设的塞尔维亚第一座超低排放加热炉在8月正式点火,系列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首次输出至欧洲;继越南和发榕桔一期项目后,榕桔2钢厂炼铁、炼钢两个总承包项目也交由中冶南方实施。
“核心技术是企业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出海的‘命门’。”中冶南方海外部负责人余华胜介绍,历经60余年在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该公司向海外输出技术、装备的脚步从未停下。
在俄罗斯,中冶南方为该国最大硅钢生产企业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提供新能源汽车用高端电工钢连退机组,成功输出全球领先的硅钢工艺装备技术。
在印度,克罗美尼(CHROMENI)不锈钢项目为中冶南方赢得业内赞誉——全线长700米的不锈钢冷轧生产线,全球最大;200米/分钟的工艺速度,全球最快。
截至目前,中冶南方的自主技术与装备已应用到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项目上,在碳钢、硅钢、不锈钢等领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为促进工厂绿色、智能化转型,我们的技术仍在持续升级。”余华胜说。该公司的新六代超临界发电技术研发,可使机组热效率达43.5%,较传统技术发电效率大幅提升,而其上一代技术已在全球多个项目落地。城东新区与芜宣机场、航空产业园间重要通道,持续助力区域临空经济建设以及航空产业发展。
来源:国际在线